同行评审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文章快速检索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大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
孙绍伟
2024, 327 (3): 127-.
摘要344)      PDF (2513KB)(1159)   
回到原典 重新出发——重温《图书馆学五定律》
蒋永福, 陈彤彤
2024, 330 (6): 4-.
摘要376)      PDF (5785KB)(1040)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旅融合模式分析与评价研究
钱明辉, 李胡蓉, 孟廷廷
2024, 328 (4): 58-.
摘要675)      PDF (2252KB)(1019)   
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旅融合模式类型和发展程度对于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政府网站的
案例文本展开聚类分析后,提炼出 7 种文旅融合模式,随后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对途牛网的文本数据进行模式识别,构建了文旅融
合广度、深度和丰富度 3 个指标来评价各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的文旅融合广度较高、丰富度较低,东
部地区的丰富度较高、广度较低,中部地区的广度、深度和丰富度多是中等偏下;从 7 种融合模式来看,各省份的融合深度表现
趋同,以内容开发型和休闲综合型为主;融合丰富度受文旅融合型文化元素种类数和文旅融合型旅游产品数两个因素的影响,呈
现东强西弱的特点。未来,各地区的文旅融合应增加旅游市场中文化旅游产品供应,强化文化和旅游的多模态融合,推进和合共
生的文旅融合。
基于书理学框架的元宇宙图书馆阅读推广机理研究与模式构建
李巍, 刘博, 张杨, 罗盈, 王寒冰
2024, 328 (4): 138-.
摘要562)      PDF (1482KB)(915)   
书理学作为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研究轴心是“书—人—用”,三个原则是“书是基础”“人是关键”“用是目的”,
符合用户核心诉求,能够促进图书馆阅读推广产生良性变化,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可作为元宇宙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基本指导理论。
基于信息技术革新下的图书馆用户阅读需求变化分析、元宇宙环境下图书馆用户阅读行为画像分析,书理学框架下元宇宙图书馆
阅读推广模式能够充分揭示“书”“人”“用”三种元素在对应场景中的实践应用情况,利于培养用户生成适用于智能技术下的
阅读思维,在生理和心理上对阅读行为产生双重效应。
图书馆物理空间触觉设计的框架与路径研究
陈婧, 杨威, 陈卓
2024, 328 (4): 128-.
摘要532)      PDF (1701KB)(871)   
许多图书馆物理空间都存在“触觉饥饿”问题,探讨图书馆物理空间的触觉设计可以为改善图书馆空间服务提供新思路。
图书馆物理空间触觉设计基于多感官交互与整合理论、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理论,其价值在于延伸读者的视觉体验,激发
读者的触觉情感,打造沉浸式体验;其要点包括安全性、适当性和灵活性。图书馆物理空间设计可以基于读者的触觉感知、触觉
解释、触觉情感和触觉表现四个基本维度,从粗糙度—平滑度、软度—硬度、弹性—塑性、轻—重、冷—热、干—湿维度展开触
觉设计,同时还应使各种触觉属性互为补充,形成最佳触觉刺激组合。
生成式人工智能十大趋势与公共文化机构的应对策略
刘炜, 刘倩倩
2025, 331 (1): 4-.
摘要626)      PDF (5357KB)(831)   
DeepSeek 的问世标志着人工智能(AI)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即从以大模型训练为主向以推理应用为主的过渡,预示着 AI 应用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对于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而言,大模型正逐步成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内容生产、知识重组及服务智能化进入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近期发展的十个关键趋势为 AI 驱动的科学研究得到普及,具身智能机器人提升服务体验,多模态大模型走向实用化,合成数据与数据治理挑战凸显,世界模型与因果推理能力突破,AI 算力与模型优化协同发展,智能体技术普及带来产品爆发,资本投入与产业整合加速,开源生态与小模型应用扩展,AI 伦理与治理框架完善。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趋势,公共文化机构可以更好地把握 AI 带来的机遇,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实现智能化转型。
基于 Word2Vec 与 LSTM 混合模型的公共图书馆用户多维满意度量化方法研究
钱明辉, 樊安懿, 田甜
2024, 330 (6): 89-.
摘要246)      PDF (2060KB)(776)   
数智赋能公共阅读服务精准化:一个分析框架
王晴
2024, 330 (6): 101-.
摘要251)      PDF (2544KB)(705)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图书馆数据治理研究
陈飞, 黄文彬
2024, 329 (5): 138-.
摘要125)      PDF (2591KB)(693)   
ChatGPT 赋能图书馆知识服务:原理、场景与进路
郭亚军 马慧芳 张鑫迪 冯思倩
2024, 327 (3): 60-.
摘要354)      PDF (1338KB)(613)   
RDA 注册表——走向网络时代编目工作的基础
顾犇
2024, 328 (4): 4-.
摘要787)      PDF (5631KB)(474)   
面向弱势群体的日本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研究 
刘一鸣, 杨灿
2024, 328 (4): 119-.
摘要593)      PDF (1512KB)(461)   
通过网络调研法、信息咨询法和文献分析法对日本 47 所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弱势群体健康信息服务进行分析发现:
在服务内容方面,日本公共图书馆建设了多样化的健康信息资源,开展了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活动,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健康信息服
务;在服务对象方面,重点关注癌症患者、痴呆症群体、残障人士与孕妇等弱势群体;其服务特点为自上而下推进弱势群体健康
服务落到实处,积极组织适宜于读者需求的健康信息资源,注重提升馆员弱势群体健康信息服务能力,深入开展跨机构合作来促
进健康信息共享。基于此,我国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健康信息服务应树立服务意识,优化健康服务制度环境;开发特色资源,打
造个性精细馆藏体系;提供多样服务,满足用户多项健康需求;培养专业馆员,创新健康信息服务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图景:理念、模式与运行机制
李少惠, 尤佳
2025, 331 (1): 106-.
摘要620)      PDF (1347KB)(418)   
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观时代背景下“元问题”层次的学术探索,也是顺应全球化与公共治理趋势而衍生的“文化统治—文化管理—文化治理”之必然进路。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形成有着内在的理论背景、实践背景与理论本土化反思,可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管理文化到文化治理、从政府包揽到多元参与、从科层管理到多维互动、从保障基本到需求回应的转型。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模式要素包括主体构成、权力运作方式、职能行使方式、治理机制与沟通方式,类型分为政府主导型、协同合作型、自组织型,运行机制包括政社合作机制、政企合作机制。
新质生产力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研究
王兰伟
2024, 328 (4): 74-.
摘要613)      PDF (1524KB)(411)   
新质生产力的“新”涵盖新科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诸多内涵,正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新
质生产力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思路包括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的理念转变、从政府主导到创新驱动的转变、从标准制
定到标准优化的转变、从实体线下为主到数字线上并重的转变、从示范先行到普遍均等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探讨新质生产力背
景下图书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多种路径,涵盖优化健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体制机制、建立城乡共享的多元信息保障体
系、推动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利用新理念新技术重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进新技术背景下公众的多种素养提升、强化公共文化
服务不同主体间的融合发展。
我国台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 BOT 模式研究
关思思
2025, 331 (1): 149-.
摘要595)      PDF (1360KB)(398)   
20 世纪末期我国台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发展面临困境,于是在所谓“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等相关规定与政策激励下,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址、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均开始采用 BOT 模式推行。从台湾地区的实践探索可以发现,由于在改革背景、政策法律、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差异,且受到经济诱因不足、短期运营限制、责权划分复杂、投入资金庞大等因素限制,我国大陆地区在公共文化领域推行 BOT 模式存在阻力。一旦公共文化设施选择采用 BOT 模式,须重视开发、完工、运营等风险评估,同时政府、民间企业与公共文化机构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
文旅融合背景下用户体验地图在公共图书馆文创体验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王文韬, 钱鹏博, 董晶晶, 唐思捷, 吕浩
2024, 329 (5): 106-.
摘要119)      PDF (4112KB)(384)   
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效性验证
苏文成, 郭浩然, 卢章平, 潘颖, 刘桂锋
2025, 331 (1): 94-.
摘要691)      PDF (1447KB)(343)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学生群体作为知识和技术进步的实践主体,既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对其开展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扎根理论编码结果,构建的由 5 个一级指标、29 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的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评估和培养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的人工智能素养水平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量化测评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及实证研究发现,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是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并尝试性地将游戏测试等多元任务融入测量工具,为诊断高校学生群体人工智能素养水平,促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探索与机制创新研究
李阳, 刘晓东, 胡林, 肖鹏
2024, 329 (5): 41-.
摘要164)      PDF (1435KB)(340)   
生成式人工智能 Sora 赋能智慧图书馆的探索与法律规制
李涛
2024, 329 (5): 128-.
摘要123)      PDF (1403KB)(322)   
“十五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研判与对策思考
范周, 郑元瑶
2024, 329 (5): 13-.
摘要270)      PDF (1484KB)(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