圕苑大家谈
-
4
生成式人工智能十大趋势与公共文化机构的应对策略
刘炜, 刘倩倩
2025 Vol. 331 (1):
4.
[摘要]
[ PDF ]
DeepSeek 的问世标志着人工智能(AI)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即从以大模型训练为主向以推理应用为主的过渡,预示着 AI 应用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对于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而言,大模型正逐步成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内容生产、知识重组及服务智能化进入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近期发展的十个关键趋势为 AI 驱动的科学研究得到普及,具身智能机器人提升服务体验,多模态大模型走向实用化,合成数据与数据治理挑战凸显,世界模型与因果推理能力突破,AI 算力与模型优化协同发展,智能体技术普及带来产品爆发,资本投入与产业整合加速,开源生态与小模型应用扩展,AI 伦理与治理框架完善。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趋势,公共文化机构可以更好地把握 AI 带来的机遇,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实现智能化转型。
专题:图书馆学演进与元研究
-
龚蛟腾, 朱潇娜
2025 Vol. 331 (1):
15.
[摘要]
[ PDF ]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演化形态可总结为从部分到整体的总结式经验形态、从实体到存在的抽象式原理形态、从单一
到多元的叠加式交叠形态。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演化动力可以归纳为以机构为载体的多现象提取源头、以主体为根源的多元化认
知论域、以需求为核心的多情景实践场域,三方联动可以构建理论演化动力模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演化规律为现象场域脱实
向虚的广延律、本质探寻二维向度的交叠律、理论研究由分到合的质变律。
-
朱潇娜, 龚蛟腾, 易凌
2025 Vol. 331 (1):
25.
[摘要]
[ PDF ]
当前图书馆学界对元图书馆学的基本认知可归纳为回应现象世界的本质问题、追问逻辑起点的自我理解、统摄零散
理论的综合原理、反思对象理论的论证结构。在此基础上,借助术语学与一般元理论的相关内容,元图书馆学的概念可重新界定
为揭示和分析图书馆学理论的建构基础与内在结构,进而检验其理论性的理论,元图书馆学研究体系包括全面审视图书馆学理论
对象的合法性、理论认知的合理性、理论概念的精确性、理论命题的有效性、理论结构的逻辑性。
理论探索
-
38 《立法法》修正后公共图书馆地方立法之完善——基于 18 部地方性图书馆法规规章的分析#br#
王群, 李浩然
2025 Vol. 331 (1):
38.
[摘要]
[ PDF ]
公共图书馆地方立法是图书馆法治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但目前围绕公共图书馆地方立法如何落实 2023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之新要求的研究相对缺乏。结合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提出的立法应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合宪性、合法性维护法制统一等新要求,在梳理考察现行 18 部地方性图书馆法规规章相应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立法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图书馆地方立法,将民主贯穿于公共图书馆地方立法全过程和各方面,以公共图书馆地方立法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以合宪性、合法性审查维护公共图书馆领域的国家法制统一,通过系统完备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法制体系推动公共图书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48
论公共图书馆规制读者干扰性个人状况和行为的法理基础与正当实施
刘亮
2025 Vol. 331 (1):
48.
[摘要]
[ PDF ]
根据权利冲突、权利的相互性、权利的相对性、权利义务统一性等理论,在公共图书馆这个特定场域中,过度影响他人阅读学习等正常活动的干扰性个人状况和行为,会造成读者间的权利冲突,解决此种权利冲突正当有效的方式是制止干扰、限制干扰者权利行使。公共图书馆负有读者权利保障义务,是实施规制的合法主体。公共图书馆规制读者干扰性个人状况和行为是“为保障而限制”,应遵守目的正当、平等保护、手段适当和程序正当原则。参考相关诉讼案例,其合法正当实施的要件应是正式制定、颁布合理规则,发生确实构成干扰的情形,充分履行程序,处理措施恰当;同时,须正确对待干扰性个人状况的特殊
性。鉴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尚普遍缺乏针对干扰性个人状况和行为的有效成文规则,为恰当应对、处理此类问题,我国公共图书馆首先应以正式程序重新制定或修订读者行为规范,在读者不当行为中单列干扰性个人状况和行为,规定正当、可操作的处理程序,明确必要合理的处理措施。
-
张龙飞, 刘倩雯
2025 Vol. 331 (1):
60.
[摘要]
[ PDF ]
服务中立性原则是西方图书馆员重要的职业价值观,也是维护智识自由的重要保障性原则。利用历史研究法梳理中立性原则的渊源、发展和反思发现,图书馆服务中立性原则共有三个重要渊源,即理性主义中立性、自由主义中立性和图书馆专业主义;其发展是随着文化、政治与业界环境的变迁不断演化的,从最初的政治回避到“被动中立”,再到“主动中立”,中立性原则的内涵逐步丰富。从智识自由与社会责任论战、“知识—权利”、进步图书馆员及后真相社会视角对服务中理性原则的反思发现,图书馆中立并非“置身事外”,其会受到意识形态立场、社会权利运行机制、馆员个人情感与认知等影响。因而,在秉持中立性原则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图书馆服务的结构性问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履行职业使命。
-
74
“古籍之美”的感知、体验、实践与创新——图书馆学的美育价值与功能挖掘
张靖, 苏丹妮, 余弦
2025 Vol. 331 (1):
74.
[摘要]
[ PDF ]
目前高校学科美育主要以艺术学科为主,美育功能和教育实施内容较为单一,距离“破除学科壁垒、丰富美育内涵”的新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发挥“古籍之美”这一学科美育禀赋,中山大学依托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典籍文化系列课程为基础的综合性优质美育资源,开发融合感知、体验、实践和创新的美育模式,整合美育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学科资源和国际资源,从美育的文化底蕴、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高校美育浸润的全方位创新实践。基于此,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入挖掘各学科美育价值与功能,应注重传承传播中华文化、遵循融合发展路径、深挖学科审美内涵、夯实优质资源建设。
数据与素养
-
彭贤哲, 石进
2025 Vol. 331 (1):
82.
[摘要]
[ PDF ]
实现多源异构的图书资源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拓展图书服务的广度和全面性,促进智慧图书馆体系的建设,其中,多样异构、名称不一的图书元数据的语义聚合是深度融合多来源图书信息的关键所在。为此,通过对比分析图书在不同平台分布的元数据的差异性,以 BERT-Base-Chinese 作为词嵌入模型,从元数据字段本身、属性值两个角度,分析元数据之间的语义相似度和距离发现,基于距离矩阵可以实现层次聚类,并自动构建元数据之间的映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名称或属性相似的图书元数据之间的语义聚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识别的映射关系精准度达到了 93.33%,大大降低了元数据聚集与融合过程中需付出的人力成本。此外,图书元数据语义聚合方式获得的结果具备横向扩展的空间,聚合过程亦可迭代复用,在其他信息聚合场景
也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通用性。
-
94
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效性验证
苏文成, 郭浩然, 卢章平, 潘颖, 刘桂锋
2025 Vol. 331 (1):
94.
[摘要]
[ PDF ]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学生群体作为知识和技术进步的实践主体,既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对其开展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扎根理论编码结果,构建的由 5 个一级指标、29 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的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评估和培养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的人工智能素养水平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量化测评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及实证研究发现,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是一套较为科
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并尝试性地将游戏测试等多元任务融入测量工具,为诊断高校学生群体人工智能素养水平,促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
服务研究
-
106
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图景:理念、模式与运行机制
李少惠, 尤佳
2025 Vol. 331 (1):
106.
[摘要]
[ PDF ]
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观时代背景下“元问题”层次的学术探索,也是顺应全球化与公共治理趋势而衍生的“文化统治—文化管理—文化治理”之必然进路。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形成有着内在的理论背景、实践背景与理论本土化反思,可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管理文化到文化治理、从政府包揽到多元参与、从科层管理到多维互动、从保障基本到需求回应的转型。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模式要素包括主体构成、权力运作方式、职能行使方式、治理机制与沟通方式,类型分为政府主导型、协同合作型、自组织型,运行机制包括政社合作机制、政企合作机制。
-
118
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中的创新举措与经验:以日本明石为例
肖鹏, 陈苗, 曾斯钰, 李春秋
2025 Vol. 331 (1):
118.
[摘要]
[ PDF ]
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明石的生育鼓励政策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建设以儿童为中心的城市、减轻家庭育儿的经济负担、优化育儿相关的基础设施、推进“书城明石”建设。在经费保障、儿童阅读推广、阅读育儿支持、亲子服务活动、家长服务等方面,公共图书馆在明石公共文化育儿支持工作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基于批判性考察与借鉴明石经验,我国应将图书馆服务作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一环,加强儿童阅读推广和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丰富针对孕妇、家长及学龄前幼儿的服务,合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生育支持环境建设。
-
129
面向数字弱势群体的公共图书馆数字导师服务研究
潘玉辰, 徐旭, 张俊
2025 Vol. 331 (1):
129.
[摘要]
[ PDF ]
通过综合网络与文献调研,聚焦公共图书馆数字导师服务实践信息,并利用 5W1H 分析法梳理与归纳发现,公共图书馆面向数字弱势群体开展数字导师服务的关键要素为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合理激励、资源赋能、空间支持和信息共享,其典型模式为局部合作模式、外部支持模式和地方联盟模式。打造数字导师赋能数字弱势群体的优质生态应在数字导师平民化、泛在化、专业化和适配化为重要原则和核心动力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导师工作小组,寻求多方社会力量支持;完善培训数字导师模式,适配数字弱势群体需求;搭建数字资源供给渠道,促进相关主体参与活动;构建立体多元宣传体系,强化数字包容支持认知。
事业建设
-
141
公共图书馆信用制:理论内涵、时代价值与优化路径
范文宇, 徐双, 冯小凡
2025 Vol. 331 (1):
141.
[摘要]
[ PDF ]
信用制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的一种制度创新。在理论内涵方面,从目的来看,押金制是规避风险,信用制是保障权益;从形式来看,押金制是以押金为担保、以借阅证为凭证的制度,信用制是以信用为担保、以数据为凭证的制度;从手段来看,押金制是一种监管和控制手段,信用制是一种赋能与激励手段;从理念来看,押金制是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信用制是以公众为中心。押金制是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之上,信用制是构建在性善论基础之上,且信用制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高度耦合。相较于押金制,公共图书馆信用制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全面建设以及
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体现了显著的时代价值。未来,信用制应在构建均等化的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数智化、建立公共图书馆行业信用标准体系、拓展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广度深度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信用制的完善健全。
-
149
我国台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 BOT 模式研究
关思思
2025 Vol. 331 (1):
149.
[摘要]
[ PDF ]
20 世纪末期我国台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发展面临困境,于是在所谓“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等相关规定与政策激励下,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址、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均开始采用 BOT 模式推行。从台湾地区的实践探索可以发现,由于在改革背景、政策法律、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差异,且受到经济诱因不足、短期运营限制、责权划分复杂、投入资金庞大等因素限制,我国大陆地区在公共文化领域推行 BOT 模式存在阻力。一旦公共文化设施选择采用 BOT 模式,须重视开发、完工、运营等风险评估,同时政府、民间企业与公共文化机构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