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审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文章快速检索

栏目文章信息

可信数据空间:从数据要素激活到数据生态构筑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可信数据空间:从数据要素激活到数据生态构筑
《图书馆建设》编辑部
2025, 332 (2): 8-.
摘要192)      PDF (556KB)(55)   
数据跨境流动的可信与可行
杨峰
2025, 332 (2): 9-.
摘要193)      PDF (2721KB)(38)   
如何构建可信的数据跨境流动治理框架,既保障数据安全可信又促进数据流动可行,已成为当前推动全球数字合作 的关键议题和紧迫任务。可信数据空间为数据跨境流动的可行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主体可信是数据跨境流动的信任基础,数据可信是数据跨境流动的资源支撑,规则可信是数据跨境流动的核心保障。数据跨境流动的可行应回应共同关切,倡导数字命运共同体,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推动数据跨境流动领域的秩序对接与协调,聚焦互惠互利的合作空间。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应锚定更广泛的可信和更可能的可行,以可信机制构筑合作信念,确保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与公平竞争并行不悖,以可行路径拓展发展空间,使数据跨境流动具备可操作性和持久活力。
基于循证实践的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基本原理、行动方案与应用场景
周文杰
2025, 332 (2): 12-.
摘要229)      PDF (6838KB)(35)   
围绕《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 (2024—2028年)》这一重要政策文件,从证据的获取与筛选、评价与整合、决 策应用与反馈等环节入手,对基于循证实践开展可信数据空间构建的基本原理与行动方案进行探讨发现:循证实践能够优化信息 资源管理流程,为可信数据空间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并通过身份认证、数据安全评估、互操作性验证等措施提升数据空间的可信 管控、资源交互和价值共创能力。基于循证实践构建可信数据空间的行动方案包括五个维度,即行动主体与职责、具体步骤、阶 段目标、资源需求以及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其中,具体步骤包括证据收集与分析、证据质量评估与循证反馈、构建数据空间可 信管控能力、提高数据空间资源交互能力、强化可信数据空间价值共创能力、多主体协作与标准推广。阶段目标包括基础构建与 规划、循证机制与数据整合、数据流通与共享促进、持续优化与拓展四个方面。企业供应链循证可信数据空间、多主体联合打造 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和以公共数据为牵引的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循证实践构建可信数据空间的应用探索,可为信息资源管理领 域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参照。
基于欧洲实践的我国文化数据空间建设研究
漆晨曦
2025, 332 (2): 21-.
摘要193)      PDF (3200KB)(38)   
共同数据空间是 2020年《欧洲数据战略》的核心概念,目标是创建单一数据市场,使得数据能够安全、无缝地跨境  和跨部门流动,造福欧洲企业和公民。欧洲共同文化遗产数据空间是在建的 14个欧洲共同数据空间之一,该空间的提出是欧盟 委员会为了加速欧洲文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文化遗产内容创造和再利用的旗舰倡议。立法、资助、标准是欧洲共同文 化遗产数据空间建设的基石,除此之外,大力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是建设和部署的重要里程碑举措。基于此,我国应积极 布局国家层面的文化数据空间建设,高质量开发利用文化数据,使得文化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充分释放文化资产及其 数据的巨大社会和经济价值。
公共文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基本定义、提出背景与研究议题
肖鹏
2025, 332 (2): 26-.
摘要203)      PDF (2688KB)(89)   
相比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具体技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公共文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新型” 二字的关键在于构筑数字世界的基石,强调其深远内涵是以数字变革推动体制机制变革。但当前,公共文化数字化推进进程中主    要面临以下两方面难题:   一是从文化资源数据化角度,以图书馆、文化 馆、博物馆、美术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机构资源难以发挥   集群效应,资源标准化和深度关联难题难以解决;二是从文化数据有效利用角度,头部公共文化机构虽有个别成功案例,但鲜有   成功的产业化、社会化经验。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数据要素的可用、可信、可流通、可追溯,穿透相应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  公共文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关注如何落实文化数字化领域的专门需求与专业需要,如何从体制机制层面更好推动公共   文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数字化项目如何走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阶段,如何充分发挥新型设施的新属性等关键任务。
可信数据空间:构筑文化数据流通与价值共创的新平台
樊振佳, 刘亭孝
2025, 332 (2): 29-.
摘要190)      PDF (2742KB)(33)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的发布与可信数据空间概念的提出,凸显主体间协同与主客体联 系的数据要素利用流通生态建设的两个重点方向,在系列政策制定的基础上明确“制度保障一技术赋能一场景应用一行动主体” 的建设方向。面向文化领域丰富的应用场景,文化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呈现出主体角色从多主体、多角色向多行动者特征拓展,主  体关系从明确分工向动态协同关系的转变,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开展数据要素尤其是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相关研究指明新的研究方 向与研究契机。相关研究者可关注以下关键议题:文化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应用场景搭建,文化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评价与成熟 度评估,文化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多行动者的协同动员,文化领域可信数据空间的可信管控机制构建。
文化遗产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现实意义、核心 要点与实践进路
王玉珏, 陈思伶
2025, 332 (2): 32-.
摘要205)      PDF (4088KB)(86)   
建设文化遗产可信数据空间是响应国家可信数据空间部署,解决文化遗产数据孤岛化、价值释放不足问题的重要举措。 针对文化遗产数据要素流通需求,文化遗产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思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初步探索。在建设要点上,立足数  据生态系统角度,关注文化遗产可信数据空间的构成,整体运作框架的搭建需从基础制度体系、数据流通规范、数据使用规则、 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等制度层面和治理层面入手。在实践进路上,面向可信数据空间“资源交互一可信管控一价值共创”三大能  力,建设举措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数据,融汇文化遗产跨领域全要素数据,促进数据互联互通;筑牢  文化遗产数据主权安全屏障,保障数据安全;激活文化遗产数据多维价值释放动能,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实现。
以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为牵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发展
谷秀青, 彭雷霆
2025, 332 (2): 38-.
摘要185)      PDF (3357KB)(25)   
数字时代,公众文化需求的变化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智慧服务模式,数据要素的流通是实现公共文化智慧服务的前提, 但是数据要素流通不畅是当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制约公共文化领域数据要素流通的关键堵点为:公共文化数据流通规范的制度缺失是导致数据流通不畅的机制障碍,公共文化数据的确权难题导致数据流通内在动力不足,公共文化数 据标准的不健全是导致数据流通不畅的技术性因素。因此,加快数据要素流通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应注重以下方面:建立 健全公共文化领域数据要素流通的基础性制度,为数据有序流通提供合法性依据;加强公共文化领域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数据流通质量;探索建立公共文化领域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激发数据要素流通活力;完善公共文化领域数据流通生态,加强数据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
面向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可信数据空间:挑战、行动路径、学科实践
张妍, 赵宇翔
2025, 332 (2): 43-.
摘要215)      PDF (4074KB)(37)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释放依赖于可信、安全的流通环境,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机制,实现多主  体连接与数据协同利用的数据流通平台,对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意义重大。目前,可信数据空间在技术层面、商业层面、生态层面、 治理层面存在问题与挑战。为达成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目标,可信数据空间可从坚持开放共享、坚持协同开发、坚持生态共建三大  行动路径,形成“筑基一增值一反哺”的递进式闭环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也应立足学科使命,主动回应  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从强化数据治理研究、完善规则体系设计、参与生态协同建设等方面深化理论创新与  实践探索,为可信数据空间构建提供制度支持和方法支撑,推动数据要素价值的高效释放与共创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