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审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文章快速检索

栏目文章信息

公共文化服务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碎片化样态及其治理#br#
潘炜, 陈庚
2025, 332 (2): 82-.
摘要180)      PDF (9122KB)(27)   
乡村公共文化领域长期存在供给碎片化问题。新时期以文旅融合、技术升级、多元参与为导向的改革虽一定程度上  推动了资源聚合,但因现行体制下政策工具失灵掣肘主体协同创新、乡村文化功利化与居民文化主体性缺失、供给主导模式与基 层社会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也引发了多元价值非均衡博弈、多元主体割裂式合作、新旧技术交错式运行等新型碎片化问题,成为阻碍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碎片化治理的关键是推动弱、小、散的主体建立共生关系,优势互补、 协同演进。应以构建乡村公共文化共生体系为导向,通过挖掘文化共生单元、丰富文化共生模式、优化文化共生界面形塑共生政策环境等策略,凝聚分散化要素、整合割裂化主体、疏通庞杂化渠道、强化制度性支持,以多元共生自下而上地推动碎片化治理。 
均等化视角下民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研究
姚胜译, 许浩, 吴丹
2025, 332 (2): 95-.
摘要180)      PDF (7298KB)(29)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评价,有利于精准把握当前民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 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补足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短板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均等化视角下民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包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会均等可获得” “过程均等可接近”“结果均等可接受”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此,均等化视角下民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策略包括以资源融合与区域统筹为抓手保障机会均等,以特色平台与活动宣传为借力强化过程均等,以需求导向与服务创新为突破促进结果均等。
资源、主体与过程影响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研究——基于45项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刘志辉, 姚慧颖
2025, 332 (2): 107-.
摘要172)      PDF (7526KB)(25)   
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是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的分析框架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从“资源 — 主体一过程”3个维度进行构建。通过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无锡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为例,运用fsQCA  方法分析资源获取、资金支持、组织类型、政治关系、项目运作和项目产出6个条件的组态效应发现:项目产出是影响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项目运作是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除项目产出外,其他条件均不能单独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的路径可归纳为3种类型,即资源一过程型、主体一过程型和综合推进型。基于此,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应加强购买项目过程管理、提升社会组织综合能力、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旅融合模式分析与评价研究
钱明辉, 李胡蓉, 孟廷廷
2024, 328 (4): 58-.
摘要675)      PDF (2252KB)(1019)   
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旅融合模式类型和发展程度对于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政府网站的
案例文本展开聚类分析后,提炼出 7 种文旅融合模式,随后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对途牛网的文本数据进行模式识别,构建了文旅融
合广度、深度和丰富度 3 个指标来评价各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的文旅融合广度较高、丰富度较低,东
部地区的丰富度较高、广度较低,中部地区的广度、深度和丰富度多是中等偏下;从 7 种融合模式来看,各省份的融合深度表现
趋同,以内容开发型和休闲综合型为主;融合丰富度受文旅融合型文化元素种类数和文旅融合型旅游产品数两个因素的影响,呈
现东强西弱的特点。未来,各地区的文旅融合应增加旅游市场中文化旅游产品供应,强化文化和旅游的多模态融合,推进和合共
生的文旅融合。
新质生产力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研究
王兰伟
2024, 328 (4): 74-.
摘要613)      PDF (1524KB)(409)   
新质生产力的“新”涵盖新科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诸多内涵,正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新
质生产力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思路包括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的理念转变、从政府主导到创新驱动的转变、从标准制
定到标准优化的转变、从实体线下为主到数字线上并重的转变、从示范先行到普遍均等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探讨新质生产力背
景下图书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多种路径,涵盖优化健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体制机制、建立城乡共享的多元信息保障体
系、推动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利用新理念新技术重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进新技术背景下公众的多种素养提升、强化公共文化
服务不同主体间的融合发展。
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对数字包容的作用机理研究——基于乡村用户群体的田野调查
潘颖
2024, 328 (4): 83-.
摘要589)      PDF (1697KB)(288)   
通过应用访谈法和扎根理论的方法,揭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对数字包容的作用因素和内在机理发现,其构建的
作用模型包括服务、作用和能力 3 个维度,以及设施利用、资源利用、服务利用、资源赋权、交流赋权、认知赋权、访问能力、
使用能力和数字能力 9 个要素。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利用有助于在资源、交流和认知方面赋权以用户,促使其平等获取与访
问、有能力使用数字技术,并将其应用至数字生活中以获得收益。基于访谈文本中体现的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特征,发现在乡
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促进数字包容的过程中,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致力于乡村用户访问能力、使用能力和数字能力的提升,
从而能够促进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增强农民群体数字福祉。
面向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基于工具—服务—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
陶成煦, 易凌, 完颜邓邓
2024, 328 (4): 96-.
摘要626)      PDF (3545KB)(212)   
面向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提高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通
过内容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对中央级与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中涉及特殊群体的政策文本进行政策工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
务需求主体多维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策给予了特殊群体关照,各地在政策制定中考虑了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
政策制定过程体现了多部门协同,部分工具、服务、主体 3 个维度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交互关系。但存在政策工具比例失衡、服务
体系内容相对集中、服务对象关注程度悬殊 3 个问题。面向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未来仍需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结构,促进
服务体系内容协调,实现对特殊群体的平等关注。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乡村文化自组织双向嵌入研究

耿达 卫雅琪
2023, 322 (4): 143-.
摘要158)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减贫效应研究
彭雷霆, 刘婉娜
2022, 316 (4): 129-.
摘要106)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乡村居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冯献, 李瑾, 崔凯, 等
2022, 316 (4): 139-.
摘要143)     
美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祁世伟, 胡世文
2022, 316 (4): 147-.
摘要306)     
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风险控制研究
陆和建 崔 冉
2022, 315 (3): 146-.
摘要365)     
标准化推进智慧文旅服务融合:基于标准规范文本的比较研究
王 锰 钱 婧 郑建明
2022, 315 (3): 152-.
摘要277)